实验研究
对针灸经络穴位临床治疗的实验研究,为大陆50年代以后针灸研究的一个重要时代特征。1951年7月,中央卫生部直属的针灸疗法实验所(1955年改名为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至今)成立,这是中国针灸实验的开始,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建国初期至1958年,是针灸实验的准备阶段。1952年,王雪苔对38例健康人作了针刺对机体溶血性补体影响的观察。魏如恕、张纯亮等北京中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开始结合临床观察了针灸对患者红血球、血色素、红血球沉降率、血糖、血压、心电、胃肠运动、胆汁分泌和泌尿等生理功能的影响。1954年,经络实质的研究被列为全国自然科学发展规划的重点项目,经络研究开始进入了一个以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为主要内容的新时期。1958 年,张协和等应用经络测定仪对经穴的皮肤电阻进行了检测,全国各地也广泛开展了“经络测定”的工作。
1959年到1965年,针灸实验研究十分活跃,实验设计比较重视中医的理论指导作用和现代的实验方法与技术,所获得的资料有较严密的科学性。这时期,针灸临床、原理和经络实质的实验研究全面铺开。针灸对各器官系统功能的影响、针灸对机体防御免疫功能的影响,已有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研究报道。对经络腧穴的电学特异性和形态方面的研究也作了大量工作。1959年,在上海召开了全国中医经络针灸学术座谈会。60年代,我国学者又从形态学的角度对经络的实质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1966年至1979年,针灸实验的内容、方法和技术大为丰富及提高,实验针灸趋于成熟的阶段。这一时期,在研究循经感传等经络现象方面,各地区、各医疗、研究部门互相协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展开了多学科实验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77年,在合肥召开了第二次全国经络感传研究经验交流会,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络研究工作的深入发展。1979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针灸针麻学术会议是这些成果的全面总结。大会收到1000多篇论文,内容涉及针灸针麻临床、针灸针麻原理、经络腧穴、实验方法和技术等各个方面。
1980年至1990年,针灸实验进入了新的阶段,其地位与作用逐渐为学术界所肯定、推崇,并形成了实验针灸学。陕西中医学院编的《现代经络研究文献综述》及中医研究院主编的《针负研究进展》对过去30年来的针灸实验进行了初步总结。1980年、1983年在烟台和昆明先后召开了第三次和第四次全国经络学术讨论会,进一 步总结工作,交流经验。1984年8月7日到10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二届全国针灸针麻学术讨论会,会议征集了10000余篇论文,这些论文反映了当时国内针负研究的概况与进展,也进一步充实了实验针灸的内容。1986年,经络研究再次被列为国家科委的“七五”攻关实验课题。1987年11月23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世界针灸学术大会,大会收到来自100多个国家的10000 多篇有关针灸的科学论文,其中包括针灸临床、经络穴位的实验研究。1990年,经络实验研究被列入国家科委的重大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项目。
《针灸医学史》林昭庚•鄢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