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三九贴
三伏贴和三九灸是中医学中最具特色的预防保健疗法,现在广泛应用于治病防病,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冬病夏治”是中医的传统治疗方法,运用反向思维,即在夏天治疗冬天易患、易发作的疾病。根据中医理论,夏季万物生长繁茂,阳气盛,阳气在表,夏季养生宜以养阳为主,此时毛孔开泄,运用针刺、艾灸、敷贴等方法,可使腠理宣通,驱散体内风寒、湿邪,是内病外治、治病求本的独特方法。
三伏贴是在夏季的三伏天,应用具有温经散寒、补虚助阳的中药制成药饼,通过医生辨证分析后,选择相应的的穴位进行贴敷以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方法。此时,人体阳气最旺,毛孔大开,新陈代谢最为活跃,穴位也最为敏感,药力易于穿适透肌肤,深达脏腑,往往可获得良好的疗效。三伏贴属于季节性疗法,对贴敷时间间有一定要求,根据中医理论每伏第天是开穴的日子,此时敷敷贴效果最佳,所以最好每伏第一天进行三伏贴治疗,当然也不必过分拘泥于此,错过了第一天贴敷也会有疗效。每伏各贴药一次,一般贴于双侧对称穴位,初伏、中伏、末伏所取的穴位各有所不同。成人一般贴2~6小时,儿童贴1~2小时,贴药后皮肤有发热感、灼痛感,各人皮肤耐受情况不一样, 但以能耐受为度。一些慢性病如咳嗽、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感冒、慢性颈肩腰腿痛、慢性胃炎、结肠炎等患者,如能在此时进行治疗,对于治疗和预防这些病在冬季的复发有很大的帮助。
三九贴,即选用某些对皮肤有刺激作用的药物敷贴于人体的穴位,引起穴位局部皮肤的充血甚至起疱,激发经络的调节作用,治疗疾病。这种疗法源远流长,最早的文字记载于南北朝(公元420—589年)。 在北宋年间,民间就广泛应用,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各领域。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清初张璐《张氏医通》均有记载。
冬季是各类呼吸系统疾病的好发之时,冬季的三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此时阳气敛藏,气血不畅,皮肤干燥,毛孔闭塞,在三九天行穴位贴敷疗法,能温阳益气,健脾补肾益肺,祛风散寒,起到通经活络和止痛的功效。每年冬季进行三九贴还可以加强和巩固三伏灸的疗效。
三伏贴与三九贴相配合,夏养三伏、冬补三九,其疗效相得益彰。贴敷疗法一般三年为一疗程,病程长的患者可适当延长疗程。
注意事项
(1)敷药前患者应洗澡或局部清洗。
(2)贴敷后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瘙痒均为正常反应。如出现刺痒难忍、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
(3)阴虚火旺证者孕妇、皮肤过敏者及严重心肺疾病患者不能采用此法。
(4)贴敷当天应避免吹电风扇、空调,当天不宜洗澡,禁食生冷、辛辣、荤腥。
《针灸里的养生》刘璇,张夏菲编著
- 上一篇:针灸戒烟,你准备好了吗? 2022/10/13
- 下一篇:长期久坐的人如何自我按摩 202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