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Contact
你的位置:首页 > 针灸历史 > 针灸简史

腧穴的发现

2022/10/26 22:19:35      点击:

腧穴是在人们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经反复刺灸熨摩体表的一定部位且验之有效后逐渐发现的,是由不固定的“以痛为腧”的刺灸点逐渐演变而来。


“以痛为腧” (《灵枢经筋》)是发现穴位的重要途径之一。“以痛为腧”的方法起源很早,至迟在商代已经发现固定刺灸点。如康殷教授悉心研究了甲骨、金文的字形后提出了在商代已有“腧穴”的概念。但这个“腧穴”的概念还只是固定的刺灸部位,尚未达到《内经》对“腧穴”概念的认识水平。

在春秋未期已有了《内经》输穴的概念(即经络之气输注的部位)。如《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扁鹊治虢太子尸厥病时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三阳五会。此三阳五会”1.指穴位;2.“三阳指三阳脉,五会指百会穴。《甲乙经》曰:百会,一名三阳五会;《针灸大成》曰:百会,一名三阳, 一名五会。《经穴汇解》 曰:三阳五会。《史记扁鹊传》正义曰:三阳,太阳、少阳、阳明。五会,百会、胸会、听会、气会、臑会也。……虢太子尸厥取三阳五会者,岂止百会一穴。 疑兼取此会之五处者。说明三阳五会之穴至少已与经脉联系起来了,与《内经》腧穴意同。另外,《说苑》、《韩诗外传》所载扁鹊治“暴死病”,“砥针砺石,取三阳五输”,此“输”即腧穴之意。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载,春秋末期时喜好专研方术的中庶子说:“臣闻上古之时,医有俞跗……因五藏之输,乃割皮解肌”。此“五藏之输”的名称后来演变为位于背部的“五藏输”之穴名。用于医家的“输”、“俞”,通“腧”,一般指腧穴而言。《难经本义•六十七难》滑伯仁曰:“募与俞,五藏空穴之总名也。……俞,《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作‘输’,犹委输之输,言经气由此而输于彼也”。

秦汉之际,淳于意受其恩师公乘阳庆教诲与授书,在治疝气病时“灸其足厥阴之脉,左右各一所”;治热厥病时“刺其足心各三所”等;涌痛病,众医皆以为感而刺“人中”穴。

淳于意著有《仓公灸法》,惜已亡佚,但在《千金要方》卷14保存一条,仓公法,狂痫不识人,癫病眩乱,灸百会九壮。记有百会穴名称。无独有偶,淳于意授学徒教以经脉高下……当论俞所居,此即是《内经》腧穴含义的俞,俞通腧。

可见从史书寻觅腧穴概念的蛛丝马迹中,可以发现至迟在秦汉际已有《内经》腧穴的概念,这是由于淳于意误被官方捉拿并且记录其医迹之事的缘故,否则的话,这腧穴概念形成的下限就会成为千古之谜。由此可以推论,其师公乘阳庆(战国时代)亦已掌握俞所居的知识,而公乘阳庆赠予淳于意的医书亦是古先道传予公乘阳庆的,结合扁鹊施治过的三阳五会三阳五输穴,可以断定腧穴概念在春秋末期已经形成。



《针灸医学史》林昭庚•鄢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