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Contact
你的位置:首页 > 针灸历史 > 针灸简史

隋唐五代,腧穴名称部位渐趋统一

2022/10/26 22:26:08      点击:

唐以前腧穴名称部位多有不一致之处,这是师承口授心传、保密的缘故。唐以后,在著名医家的孙思邈《千金方》及王焘《外台秘要》所论腧穴专项以《甲乙经》为准以后,腧穴名称部位渐趋统一。


1.西汉之时,针灸学说众说纷纭,如《汉书艺文志》载有医经七家,《黄帝内经》只是其中一家而已。《黄帝内经》本身也不一致,如《素问血气形态篇》之度背俞部位即与《灵枢背腧》不同。《武威汉代医简》载,足三里在膝下五寸,肺俞在项从上下十一椎两旁,还有泉水穴,皆与《黄帝明堂经》不同,后者的足三里在膝下三寸,肺俞在第三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华佗《枕中灸刺经》背俞皆侠脊相去一寸,且名称多异,部位无一与《黄帝明堂经》相同(《隋书经籍志))。《九卷》(即今《灵枢》之早期名称)云:太仓(中脘穴)在脐上4寸,三国时吕广《募腧经》则云在脐上3,不合于《九卷》与《黄帝明堂经》。

两晋南北朝时期,腧穴也现纷杂。隋•杨上善云:“至于《扁鹊灸经》,取穴及名字即大有不同,近代《秦承祖明堂》、《曹子氏灸经》等,所承别本,处所及名亦皆有异”。

梁•陶弘景在《真诰》中的针灸诸法又别承一家亡名氏针灸流派。如在《真诰》中所载的腧穴:风徊穴、曲律穴、手幽关穴、风弦穴、五津穴等均不同于《黄帝明堂经》(《真诰小注》卷十)。

北朝北齐针灸家马嗣明曰:“针灸孔穴往往与明堂不同”(《北史马嗣明传》)

唐•孙思邀云:“余退以《甲乙》校秦承祖图,有旁庭、藏会等一十九穴,按六百四十九六有目无名,其角孙、景风一十七穴,三部《针经》具存焉,然其图阙漏仍有四十九穴,上下倒错,前后异处,不合本经”。

关于腧穴名称部位众说纷纭的情况,可由背腧穴的不同而窥一斑见全豹。《医心方》云:“右上件,五家背输椎法与《明堂经》不合者别出如上,与其经不异者不在上例”。

唐•杨玄操云:关于背输侠脊左右距离,“或云相去二寸半,或云二寸,或云三寸三分,或云诸输皆有三穴,此又谬矣”。

隋唐时期渐归统一,但仍有个别穴不同或不见于《黄帝明堂经》者。如敦煌残卷《新集备急灸经》中所载的耳尖阴会穴、住神穴、眉中光明穴即不同于《明堂》。《灸法图》残卷所载的聂俞、天门、天庭、曲眉、板眉、玄角等穴即不同于《明堂》。

2.两汉之时,《黄帝明堂经》将腧穴归类,按部分经排列349穴,奠定了明堂的正统地位。

晋•皇甫谧又将《黄帝明堂经》(即《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内容辑录于《针灸甲乙经》,从而第二次明确了明堂的正统地位。

唐《千金方》、《外台秘要》又将《甲乙经)的明堂孔穴收录在内,从而第三次确立了明堂的正统地位。如王秦曰:夫《明堂》者,黄帝之正经,圣人之遗教,所注孔穴,靡不指的;又皇甫士安……撰次《甲乙》,并取三部为定,如此则《明堂》、《甲乙》是医人之秘宝,后之学者,宜遵用之,不可苟从异说,致乖正理”。至此,腧穴名称与部位分寸渐趋统一。

以后,宋《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等均是以《甲乙经》为蓝本的。



《针灸医学史》林昭庚•鄢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