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Contact
你的位置:首页 > 针灸历史 > 针灸简史

隋唐五代,腧穴学的进展

2022/10/26 22:25:12      点击:

隋末杨上善所撰的《黄帝内经明堂》,现代仅残存肺经1卷,载有10个穴名,对于腧穴的认识又有新的补充,且有穴名释义,尤为突出。在此录其一穴,以窥全貌,其括号内是杨氏所注:

“孔最(孔者空穴也,手太阴脉诸脉中胜此之空穴,居此都之郄,故曰孔最之也),手太阴郄,在腕上七寸(郄者,却曲也,谓太阴之脉至此曲折也,腕掌后之节也),专金金九,水之父母(西方金位,数当于九,故曰专金金九,金生水,故日父母也,有本为二七也),刺入三分,灸五壮,可以出汗,头痛,振寒,臂厥热,汗不出(风从外入,寒气客于皮肤,阴气盛,阳气虚,故振寒厥逆气之也)”

关于穴名之义,唐•孙思邈亦有论述,别出心裁,但属于概论,并未具体阐述每个穴的穴名含义,与杨氏不同。如《千金翼方》卷289:“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故穴名近于木者,属肝;穴名近于神者,属心;穴名近于金玉者,属肺;穴名近于水者,属肾。是以神之所藏,亦各有所属,穴名府者,神之所集;穴名门户者,神之所出入;穴名舍宅者,神之所安;穴名台者,神所游观。穴名所主,皆有所况,以推百方,庶事皆然

腧穴总数,《外台秘要》比《甲乙经》多8个双穴,即王焘列于胆经的后腋、转谷、饮郄、应堂、胁堂、旁廷、始素和膀胱经的膏盲俞。但胆经”7穴并没有被后世归入胆经,仍列为经外奇穴。

唐《针经》的腧穴有164个,比《甲乙经》少185个。但是其中也有少数穴在《甲乙经》中未载,如神聪、膝眼、眉冲、当阳、督俞、气海俞、关元俞、胁堂、风市、前关等。

关于经外奇穴,唐•孙思邈在《千金方》的针灸治疗部分,记述了很多,比唐以前大有发展,约有190多个经外奇穴,有的无穴名,但都有具体的位置记载。


阿是穴,即“以痛为输”法,最早由《灵枢•经筋》提出,但其“阿是穴”名则由《干金要方》提出,如云:“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向孔穴,即得便快,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定穴方法,在《内经》时有骨度法,即以解剖标志骨骼部位的分寸长短来取穴。以后发展为几种同身寸法:1.秦时扁鹊《明堂》云:取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一节为一寸;2.唐时孙思邈《明堂经》云:取病人男左女右,大拇指节横纹为一寸,以意消详,巧拙在人;3.以食、中、无名、小指并拢,横度为一夫(即三寸),此一夫法,在晋《肘后备急方》。《小品方》中早已记载:4.唐末《明堂灸经》厘定以男左女右手中指第二节内、度两模纹相去为一寸的同身寸法为准,后世多从之, 也是目前临床公认的同身寸。



《针灸医学史》林昭庚•鄢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