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Contact
你的位置:首页 > 针灸历史 > 针灸简史

针灸流派辈出

2022/10/26 22:34:10      点击:

针灸流派早在《内经》时期即已有之,如其本身的背输取穴法即有不同,见前章节中。《扁鹊明堂经》、《岐伯明堂经》取穴尺寸用不同标准中。《扁鹊针灸经》、《黄帝明堂经》、《华佗针灸经》、南北朝《龙衔素针经》、隋《释僧匡针灸经》、《金滕灸经》的背俞定位法均有不同。《扁鹊灸经》三国曹翕《曹子氏灸经》、南朝刘宋《秦承祖明堂》,以及南北朝时期陶弘景、马嗣明,唐《灸法图残卷》等取穴均有所本。

宋金元时期在继承前人不同学术思想的基础之上,又有新的发展和特点。


()黄帝内经明堂派

此派重视经穴的理论及其临床实践,是历代发展的主流派。这一派肇始于《内经》,奠定于汉《黄帝明堂经》,辑录于晋 《甲乙经》, 发展于隋杨上善《黄帝内经明堂》以及唐代王焘《外台秘要》,完善于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及元滑寿《十四经发挥》等。这是《内经》发展的正统派,代表了针灸发展的主要方向,至今更占统治地位。

当然也有个别的腧穴归经已经发展得与《内经》原貌面目皆非,如天容穴,《内经)归足少阳脉(《灵枢根结》),《太素》杨上善注亦为足少阳脉气所发,《甲乙经》、《外台秘要》作手少阳脉气所发,至宋《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改为属于手太阳小肠经,后世从之。但这瑕不掩玉,也是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所难免的。其成就是主要的方面。

()扁鹊针灸派

此派重视扁鹊的针灸临床实践,亦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及其临床意义,占有一定的史学地位。

其创始人为扁鹊,《汉书•艺文志》载有《扁鹊内经》及《扁鹊外经》,惜东汉即已亡佚。托其名流传后世者,在晋以前有《难经》、《扁鹊针灸经》等,《难经》有现存版本,《扁鹊针灸经》的针灸内容散见于《脉经》、《肘后备急方》、《千金方》《外台秘要》、《医心方》等。《难经》为历代针灸家所尊奉。晋皇甫谧虽辑录三部医书为《甲乙经》,但其中亦有《难经》部分条文。《难经》之“独取寸口”(一难)法至今仍在临床具有重要的意义

宋仁宗景祐元年(公元1034),仁宗患病,侍医数次进药皆无效,许希力排众议,为针心下包络之间而病获愈。仁宗命他为翰林医官。许希崇拜扁鹊,仁宗封扁鹊为神应候,并许以所赐之金为扁鹊立庙,又立太医局于庙旁。许希著有《神应针经要诀》二卷,已佚失。其学宗扁鹊针灸(《宋书. 许希传》)。《针灸资生经》云:许希《针经》之穴,既与诸经不同,其名又异,如兴龙穴之类是已,亦不附入者,不欲以一人之私名, 乱诸经之旧穴,以滋后学者感也。

宋神宗、哲宗间(公元1068~ 1100),庞安时独取黄帝、扁鹊之《脉书》治之。……尝曰:世所谓医书,予皆见之,惟扁鹊之言深矣!”(《宋史.庞安时传》)亦是尊崇扁鹊的学派。

扁鹊,又有称为“神应王”者。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公元1292),王好古作《祭神应王文》。王国瑞撰《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明初陈会编、其徒刘瑾整理之《神应经),均是推崇扁鹊其学之意。如周仲良云:《玉龙经》者……所托名扁鹊者,重其道而神其书也

()古今兼收派

此派既遵《内经》、《明堂》,又重视实践经验。唐•孙思邈《千金方》即有此意,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更显其派。王氏论列腧穴,略仿《甲乙经》、《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体例排列,躯干头部腧穴分部排列,四肢俞穴则依经排列,并根据《明堂》上、下经、《素问》等典籍,进行考证,既重视《明堂》,又吸收民间临床有效的经验穴,针灸并重,尤以有关灸法者为多,后世针灸书,如明代的《针灸聚英》、《针灸大成》,清代的《针灸集成》等都从此书中摘录了有关灸疗的材料作为根据。内、外、妇、儿各科病症,共列195种,并有附属各症,且有他自己的亲身临床经验。蒲登辰云:“《资生经》者,合《明堂》、《铜人》、《千金》、《外台》而一之,大监王公所编次。……旧有年壮病劳极者,膏盲两穴,更数医不效。后得此书,按图取穴,一灸即愈。其间阿是穴法之说,禁穴许灸三壮之说,亦皆累试累效(禁穴,艾炷止麦粒大,仍隔蒜片尤稳)。近年有为狌猘所伤者,亦尝依经灸治三人,是书之有益于世多矣。可见王氏《针灸资生经》所论之临床经验颇为有效,引起后世的重视。

古今兼收派,历代皆有之,只不过见载于针灸书者以王氏较为突出而已,后世均有此流派的代表人物。

()讲究刺法派

此派即在临床重视针刺手法者。发端于《内经》、《难经》,突出于宋•刘党,其著《琼瑶神书》详于针刺手法,对后世颇有影响。如詹景炎叙:“针灸之法,捷于用药,夫人而知之矣。于医乎,《针灸大全》、《针灸大成》遍行于世,而不知其皆本于《琼瑶》乎。《琼瑶》一书备注三百六十余穴, 其神针手法深明乎腹部盘盘、搓、循逆顺之法,所谓刮、战、摇、按、摄、弹、搓、搜者,无不明白分晓,令医者一目了然。先明乎此,然后习气上升阳、气下升阴,热中取凉、凉中取热,温多取冷、冷多取温,及左补右泻,穴道远近,呼吸度数,浅深分寸,可次第而降矣。吾愿世之医病者取此书而立复之。按针中浮沉迟数之法,斟酌左病取右、右病取左、病上取下、病下取上之妙而消息之,庶不失活人之志云尔,是所望于世之行针者。是为序”。可见琼瑶真人刘党论刺之详备!这是继《内经》、《难经》之后的又一次针法大总结及其发明,在临床有重要的意义。其后明代针刺手法更是层出不穷。

()推崇灸法派

此派重视灸法临床实践。早在三国前即有重视灸法者,如《扁鹊灸经》《曹子氏灸经》即是那个时期的灸法专著。隋唐时期亦有灸法专著,如《岐伯灸经》1卷,书佚(见《新唐书艺文志》),崔知悌《骨蒸灸法》、《明堂灸经》。王焘《外台秘要》亦弃针而言灸,认为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人,而灸则不然,故对灸法颇多采录,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宋代窦材撰《扁鹊心书》3卷,推崇烧灼灸法,他说: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又云:世有百余种大病,不用灸艾、丹药,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为防艾灸烧灼痛,他创造了一种灸前麻醉法睡圣散。庄绰著有《膏肓腧穴灸法》一卷,张锐撰有《实验特效灸法》,闻人耆年著有《备急灸法》,西方子编有《西方子明堂灸经》,元代胡元庆撰有《痈痘神秘灸法》,均是灸法派。清代、近代有《采艾编》、《神灸经论》等灸法专著近20种。灸法派影响深远。

()按时取穴派

此派重视按时取穴的针灸疗法。早在《内经》、《难经》中即有按季取穴法治疗疾病,至金代元代则发扬广大,创造了按时取穴法。其代表人物有金•何若愚、阎明广、元•窦桂芳、窦汉卿等。何若愚撰有《子午流注针经》,较早使用子午流注针法,按时取穴。窦汉卿著有《针经指南》等书,提倡八法流注、六十六穴流注之按时取穴法。至明代则更显其学。

()重视解剖派

此派重视解剖经验。解剖记录早在古代即已有之。早在《内经》中即重视解剖经验,汉代尚方亦重视解剖实践,宋代时发扬广大,形成特点,其代表人物有吴简、介、张济、朱肱等。

宋庆历时(公元1041~1084)宜州的医者与州吏吴简及画工等解剖被处死刑的56人,详探脏腑,绘作《五脏图》。崇宁时(公元1102~1106),泗州医者杨介取用当时医生及画工参加被处死刑者的尸体解剖后所绘图形,以校古人的藏象论,认为悉如古书,无少异者。他根据所校,编为《存真图》,赵希弁云:此图尽得纤悉,比《五脏图》过之远矣。惜二图均已早佚(见《郡斋读书后志》)。政和八年(公元1118),朱肱以杨介《存真图》,参以丁德用、石藏用合绘的经穴图,编绘成《内外二景图》(见《读书敏求记》。但其图未流传下来。《存真图》被后世医书所载。张济善用针,某岁饥疫,人相食,他观察170具尸体,行医治病,多能立验。如伤寒翻胃、呕逆累日、食不下,针眼眦立能食;孕妇仆地而腹偏左,针右手指而正;久患脱肛,针顶心而愈之类(见邵博《闻见后录》)。张济具有特异功能,能洞视五脏,亦善针灸(见《无为州志》)。元代沈好问亦是如此,杭州人传颂他为沈铁针”(见《仁和县志》。忽泰必烈在《金兰循经》中绘有藏府图。明代军医何一阳自言曾解剖尸体,考验脏腑,心大长于豕心,基本如《难经》所云。明宣宗、英宗时(公元1426~1449)、医者王宗泉家藏有《藏府证治图说人镜经》一书,其书所论内景与解剖有关。高武《针灸聚英》(1529)、杨继洲《针灸大成》。(1601),钱雷《藏腑证治图说人镜经》(1606)等均有脏腑解剖图,但并未言所出之处。万历、天启间(公元1619~1627),国子监施沛撰《藏府指掌图说》1卷,其书系根据杨介《存真图》原本,参考海藏大法纂述而成。1693 年发现的原题战国秦越人(扁鹊)撰的《寿世内镜图说》亦有脏腑图。清代王清任(公元1768~ 1831)到各地刑场野塚观察尸体残骸,数十年不曾稍懈,并参证了牲畜的脏器,撰成《医林改错》2(1830), 以订正古书讲述的脏腑错误,亦属于重视解剖派的佼佼者。民国时刘野樵著有《奇经直指》,亦曾解剖过尸体。现代针灸大专院校的学生均有解剖课程,并有一定的解剖经验。

此派在针灸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针灸医学史》林昭庚•鄢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