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医学
早在《内经》时期即有关于时间医学的记载,于宋金元时期(907~1368)则发展为子午流注时间医学。
1729年,法国学者德•麦兰观察记录了一种豆科植物的叶片随昼夜而变化的情景。1850 年,林奈发现有许多种植物的花按时辰规律开放的现象。20世纪初,德国医生威尔赫姆•弗里斯和奥地利心理学家赫尔曼•斯瓦波达,各自在长期的研究中发现:病人的症状、情感以及行为的起伏中,存在着一个人从出生日算起的23天为周期的体力盛衰节律和以28天为周期的情绪波动节律。约过20年,奥地利教授阿尔强弗德雷。特里加尔研究发现了人的智力是从生日算起以33天为周期波动的。有人把体力~情绪~智力节律,称为人体三节律或人体生物钟,称其为“PSI"节律。1943年,美国首次发现人尿中排出的酮甾体具有昼夜变动的情况,从此便开创了研究激素昼夜节律的先例。国外学者观察了不少动物的生物周期并做了大量实验。
时间医学,在中国针灸界仍以子午流注、灵龟八法等取穴的临床及实验为主,国外则主要用于实验及现代医学的临床中。
1936年,徐卓《子午流注》专著出版;1957年,承淡安等合著《子午流注针法》出版,以后陆续有子午流注学说的专著问世。
1956年,重庆第一中医院院长中医师吴棹仙向毛主席献“子午流注环周图”。
50年代末期始,国内学者做了大量的子午流注等时间医学的实验研究。如1959年,司徒铃报道了“从子午流注法测知人体十二经络经穴电位值的初步观察。以后陆续有人做了五输穴电流量、起止穴电流量、起止穴电流量与时辰关系的测定研究,以及内分泌、皮肤痛阈周期节律、免疫系统的生物学节律、子午流注针法对肢体血流变化的观察、穴位发光真空图象来验证子午流注等实验研究。
80年代,张致中等公布了其“张氏公元万年甲子速算法”,郑魁山研制了“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应用盘”,曾培凯等作了“子午流注针灸穴位电子计算器”,方云鹏作了“针灸万年历应用及输入电子计算机的研究”等。
根据现代时辰医学实验的结果而按时针刺治疗疾病的种类较为广泛,其中有原发性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皮质醇增多症、单纯甲状腺肿、甲状腺机能减退亢进症、更年期综合征、尿崩症、糖尿病、肾性高血压、支气管哮喘,消化性溃疡等。
利用传统时间生物学治疗疾病的病种范围更为广泛,其中有肠梗阻、腰痛、急性扭伤、病毒性脑炎后瘫痪、急性胃扩张与肠麻痹、经前紧张症、中风、脑血栓形成、周围性面神经麻痹、顽固性失眠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针麻手术等。
《针灸医学史》林昭庚•鄢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