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腧穴   jinruoyuxue
联系我们   Contact
你的位置:首页 > 经络腧穴 > 腧穴系统

什么是腧穴

2022/10/28 12:16:40      点击:

按教科书的说法:“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这个概念大体反映了古今主流中医-针灸界对腧穴的认识。撷取其要,“腧穴是……部位”,这一点与“经络是……通道”的说法明显有别。认识腧穴,关键在把握三个问题:何为“脏腑经络之气”?如何“特殊”?怎样“输注”?

按《中医基础理论》的解释,当“一身之气分布到某一脏腑或某一经络,即成为某一脏腑或某一经络之气”。也就是说,所谓脏腑之气,实即“在某脏腑的气”;经络之气,即“在某经络的气”。讲清楚些,这里各脏腑经络气之间的差异,主要在位置。学者杨峰对“经气”概念的详究细考(参上文所举《考论》),同样证明了这一点。仔细推敲会发现:脏腑有实体,有确定的位置,因而某脏腑之气有相对确定的范围。而经络,如上文所讲,没有与脏腑对等的实体,主要是一个虚设概念;按经典的《灵枢·经脉》篇记载,一条经脉又与少则2个,多则4、5个脏腑相连,经络之气的范围所以更难确定。既然二者性质有别,以下讨论腧穴,不妨将脏腑之气与经络之气,二者分开来讲。

当我们讲某脏腑之气如何,所表达的,其实是该脏腑在当下呈现出的功能状态。比如肾气充盈,意即肾脏封藏、主水等功能的状态良好;脾气虚,表达的是胃肠消化系统功能减退的状态;肝火旺,表示情志调节系统的功能亢进状态。这种内在的脏腑状态与体表部位之间,存在相对特异的关联,经典者如背腧穴、原穴与五脏的联系,可以为诊疗所用。所谓“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常识告诉我们,正常状态下,体内的脏腑一般是感觉不到的。不仅脏腑本身不会被觉察,那些体表部位,诸如五脏原穴处,此时即便掐之按之,也往往感觉不到明显异常。唯五脏“有疾”时,才有所谓“应”出十二原的现象;也只有此时,“取”十二原才有意义。也就是说,腧穴只在疾病状态下才会显现。朱兵老师据此将腧穴区分为两种状态:静息态和激活态,颇具启发。

在此认识的基础上,再看上文腧穴概念中提到的“特殊部位”,不难发现,所以“特殊”,正因为疾病状态下,体表可及压痛、结节、条索等异常反应。范围如此之大的体表,只有这一处或几处表现异常,岂不是特殊吗?进一步推究,这些异常反应的发生部位,通常是有规律可循的。比如,心脏疾患往往反应在背部心俞和原穴大陵处,肾脏病反应在肾俞、太溪穴处。所以,有些腧穴概念中不称“特殊”,而讲“特定部位”,也是可以接受的。

腧穴概念中,人体脏腑之气到达体表特殊部位的方式为“输注”。所谓输注,大意为输送流注。不过,如上文分析,所谓脏腑之气,其实即脏腑功能状态。而这种状态与体表部位间的关系,根本是反应。也就是说,输注的实质是一种反应。讲脏腑之气输注于体表,如河水之流淌灌溉,本质上只是一个比喻。用比喻来加深对某件事物的理解是无可厚非的,但如果把比喻当做事物本身,就值得商榷了。我们可以说姑娘的身姿像柳树一样婀娜,却不能说姑娘就是柳树。无疾这里对腧穴概念穷加考究,正是希望找到腧穴真正的内涵所在。或者说,发现与腧穴之“名”对应的“实”。

有了上面对脏腑之气的认识,再看腧穴概念中的经络之气。所谓“经络之气”,所指主要是经脉而非络脉的气。与脏腑不同,经脉并非实体存在,经脉之气的范围于是难以界定。比如,经脉之气的宽度、深度如何?经脉交汇处的气,该怎样归属?与经脉相连的脏腑,其内部之气与经脉之气关系如何?进一步,如果说脏腑之气的实质是脏腑功能状态,经脉之气的实质又是什么呢?

如此追问下去,希望通过逻辑途径理解经络之气与腧穴的关系,几乎是无解的。那么,不妨切换角度,还是从比喻来认识。十二条经脉,如同十二条河流在体内周行。而河流的形态,只有在四肢部才能很好的表现出来。一旦进入躯干,就不再像河流,而像大海了。也就是说,经脉与腧穴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四肢部。如果在四肢部经过的某条河流,出现河道的阻塞,或者河水被污染,岸两边的花草树木也会受到影响,显现出病态。那么,此时出现病态花草树木的地方,就是腧穴。

从这个比喻中可以发现,所谓经络之气,其实是以四肢为主,包括躯干表层的身体机能状态。而十二经,则可视为对体表部位的划分。从这个角度看,经脉与腧穴的内涵颇有相似,所指均为部位。二者区别,只是部位的形态,是点-片状,还是线-带状。对照上文脏腑,所谓“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其实是疾病发生时,躯体(除内脏外)状态在体表出现异常反应的部位。

总结一下,腧穴是疾病状态下,人体内外机能状态在体表出现异常反应的部位。对该部位施行针灸等刺激,可以促进机体康复。可见,将腧穴俗称为“穴位”,相当程度上突出腧穴的根本属性:位置。直观上看,腧穴所表达的是一个临床现象,一种病理反应。本质上看,则是将经脉假说中,人体上下内外不同部位间存在的特异联系,从点对线的形式,具体化为点对点的联系。这种点与点之间的特异性关联,正是腧穴发挥诊疗作用的根本所在。

——《针灸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