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元,图经石刻
宋•王惟一在撰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基础之上,又将《图经》的内容刻于石碑上,立于东京(今开封市)相面寺仁济殿内,至元代移于京师(今北京)。
北宋•苏颂(嘉祜)《本草图经》序:“屡救近臣,酬校岐、黄《内经》,重订针灸腧穴式,范金揭石,或镂版联编”。明英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序:“宋天圣中,创作《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刻诸石”,说明北宋刻石的事实。
石碑情形。《医賸》下卷日本栎窓先生曰:“盖石二板,广二丈余,高六尺许。碑面每十余字,断为一行,百六十行。横为一层,凡五层,以为五段。表里刻之即为四卷。意者石经之设资,便于览诵抚拓”。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原刻本为3卷,如宋《玉海•艺文艺术》卷36云:“《天圣针经》……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至是上之,摹印颁行”。但是这次石刻除将原书3卷全部刻上外,还新增了“穴腧都数”1卷,共4卷。书名也冠以“新铸”二字,即为《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其中“穴腧都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全身的穴名及其位置,类似《甲乙经》的按部分经排列,以及骨度、脏腑大小形状,避忌针灸等。石碑的正面则有宋仁宗的纂书碑名。《大明一统志•三皇庙》卷1载:“三皇庙在顺天府治南照明坊。……又刻《针灸经》于石。其碑之题篆,则宋仁宗御书。元代至元间自汴(即今河南开封)移置此。明代洪武初,铜人取入内府,《图经》犹存”。
北宋天圣铜人“石经”,至明代中叶已不完整,所以在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明政府又重新将《图经》刻于石碑,如明英宗序云:“宋天圣中,创作《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三卷刻诸石。……于今四百余年,石刻漫灭而不完,铜像昏暗而难辨。……乃命砻石范铜,仿前重作,加精致焉”。
明正统石刻至清初已有裂缝,如康熙时人毛奇龄记载:“明正统中复命砻其石,范其铜,官医守之且加详焉。今则铜再毁,石再裂,医院所守,已蔑略无有”。清末,1900年八国联军时:“太医院被焚,针灸图经石刻逐毁于火”。
北宋石刻的《图经》至明代中叶以后已不再存世,其拓本也早佚亡,但清代金石学家陆增祥,将其残石碑文收入《八琼室金石补正》一书。据马继兴考证,当是宋刻残石拓片”。但是陆氏的这一拓片曾一度下落不详,至1960年宋大仁获得一种《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残石拓片即为陆氏所见拓片”。1965~1971年间,北京市文管处在拆除北京城墙的考古工作中,陆续发现宋代石刻《图经》残石5方。1983年4月,北京市文物局在朝阳门雅宝路东口附近,发掘出《图经》残石两方。其一为“穴腧都数”卷的部分残石;其一为屋檐残物,均为北宋时旧物。
《针灸医学史》林昭庚•鄢良/著
- 上一篇:针具的消毒及事故的处理 2022/10/26
- 下一篇:铸造针灸铜人 2022/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