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针
耳针疗法是在利用耳穴诊治疾病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早在《内经》中即有取耳的特殊部位治疗疾病的方法。如《灵枢•五邪》载有“邪在肝……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等。历代通过刺激耳壳治疗过的病症有14种以上,1888年,张振鋆《厘正按摩要术》中已有五脏在耳背相应部位的分布图,但有关耳针的资料,多数散载于历代医学书籍中。
首先提出形为胚胎倒影的耳穴图,并使耳针系统化者,应推法国外科医师诺吉尔(Nogier. P. )。1950年后期,诺吉尔博士在拜访一位民间医生时了解到,有一位患有顽固性坐骨神经痛的妇女,同侧耳廓被烧灼后症状完全消失。他在学习中国针灸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自制了铁制有洞的“耳型”,用以固定耳区,以火筷烧灼对耳轮下脚处的坐骨神经特效点,结果治好数例同样的患者。他用针刺代替烧灼,也获得了同样的效果。经过6年的系统研究,他于1957年在《德国针术杂志》3-8号上发表了论文以及形如胚胎倒影式的耳穴分布图谱。从此,耳针疗法传入西德,并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流行。1958年12月号的《上海中医杂志》报道了叶有麟摘译的诺吉尔的文章和耳穴分布图谱,引起了我国医务人员的重视。此后又在日本、苏联、英国、西班牙、南朝鲜等许多国家传播开来。耳穴及耳针疗法不仅被列入了许多国家的针灸教科书,而且还在法国、德国、日本、美国等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版了耳针疗法方面的专著和解剖定位挂图。
1959年,河北省中医研究院编著的《耳针疗法》以及上海市耳针协作小组等编的《耳针疗法选编》二书出版,为耳针的推广运用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目前,世界上已有60多个国家的医务人员应用过耳针。在中国,运用耳针治病已达数百万例,可治200多种病症。耳针不但用于防治疾病,由于止痛效果好,用于外科代替药物麻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又称之为耳针麻醉。
耳针疗法正在成为针灸医学中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有效疗法。在我国,由于保留了部分古代的耳穴,因而在耳穴的定位、命名方面与诺吉尔等人产生了一定的差异;由于医学理论体系的不同,在临床应用上亦出现了较大分歧,于是有中国模式的耳针与法国模式的耳针。中国模式耳针的特点主要是从中国整体观念出发,以经络脏象学说为指导而取穴。法国模式耳针的特点是以解剖学、生理学为基础而取穴。中国的耳穴图,在世界上传布最广,影响最大,已在近百个国家中得到应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及个人经验的不同,耳穴还在不断地增加。
国内外出版的耳针书和发表的耳针文章中有关耳穴名称和部位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穴名不尽统一,部位不尽一致,对于国际间的耳针学术交流和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鉴于此,1982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在菲律宾马尼拉召开的针灸穴名标准化工作组会议上,也建议收集、整理和制定耳科无名标准化方案。王德深等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的建收和要求,将常用于国内外针灸书刊上的耳针穴名与代号汇编成对照表。1984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在东京召开针灸穴名标准化会议,将王氏文章列为会议的正式文件之一。
1987年6月25日至30日,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在汉城召开了第三次穴名标准化工作会议,参加小组讨论的有来自澳大利亚、中国、日本、菲律宾、南朝鲜和越南的会议成员及来自法国和南朝鲜的观察员。会议回顾了耳穴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的两大流派,一致同意从中国针灸学会提交的90个耳穴方案中选出的43个(中法两国穴名、部位相同)为标准化耳穴。
《针灸医学史》林昭庚•鄢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