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刺法灸法 > 针灸临床

导气同精针法治疗

更新:2022/11/3 21:27:59      点击:
  • 品牌:   
  • 地址:   
  • 在线订购
服务介绍

   导气同精针法源于《黄帝内经》,可谓“五乱者,刺之有道乎?……徐入徐出,谓之导气;补泻无形,谓之同精”用以论治“清浊相干,营卫相悖”的五乱之疾。乱气之病,一为经脉之气逆乱,二为气机升降失司,三为脏腑之气失疏。所谓五乱,即气乱于经脉-枢机-脏腑,层层深入,病及心、肺、肠胃、臂胫和头部五部。而导气同精则从气乱之本出发,行“徐入徐出”手法,通过徐缓进出其针,导引浊清之气各归阴阳之位,调畅气机,使营卫相合,以除乱气。后世补土学派李东垣的“东垣针法”中的导气同精,增添了补益脾阳之意,认为升清阳而浊阴降,毋令中焦火旺,毋令中焦火衰,调畅中焦,达到“阴平阳秘”。靳瑞教授之导气同精,强调“移气于不足,精神乃复”,导气与“三才”理论相合,在穴位的“天、地、人”三部分别施行徐入徐出、三进三退手法,不补不泻,通达其气。

  一、导气同精针法之释

  在临床针刺过程中,必须在得气的前提下施行补泻手法,若针刺不能入针即得气,则需行针候气,而导气同精针法则是行针候气的一种主要手法,其论治疾病范畴已不局限于五乱之疾,可与补泻手法相配合,用治阴阳失和、气血输布异常疾病,关键在于“导气与调气”。于非泻有余不足疾病,导气同精取直接治疗作用,使神气调和、阴阳两合。于虚实分明疾病,导气同精施行于补泻手法之前,导引其气,调枢机,畅气道,后据虚实之证,行补泻,以增强“气至针下”“气至病所”之效。导气同精针法与补泻手法,互为首尾,相须相使。

  在具体操作中,导气同精针法归纳为“定志调神、徐入徐出、定针导气”十二字诀。定志调神,包括“定神、察神、安神、聚神、入神、合神、和神、实神和养神”,即调适医患二者之神,注重沟通,树立信心,持针定神,用意在针;徐入徐出,即徐进徐出的提插手法,“徐”指力度均匀、动作和缓,缓中又要求保持针下持续有力,行针速度以6次/min为度。定针导气,指“徐入徐出”手法操作后出现针下沉紧或酸、麻、重和胀针感,医者停针,手如卧虎,通过调节针尖方向和力度“针向病所”,使针感持续向病所扩散传布,达“气至病所”之效。

 、导气同精针法之用

  1.痹证类疾病,导气以通痹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素问·痹论》云:“营卫之气,亦令人痹乎?……逆其气则并,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强调即使存在风寒湿邪,营卫之气逆乱才会入侵机体而生痹。故痹证类疾病也为导气同精针法适应症,临床上追求循经通痹的疗效,手法上多配合按法,即押手按于针尖朝向另一端,以闭与病所相反之气道,使经气与针感源源不断传输至痹处,气速至,而达速效。

  选穴与临床应用:痹病,多选取阿是穴及四关穴行导气同精针法,因经脉痹阻,以痛为腧,痛处亦为经气结聚之处,通过“徐入徐出”地导气,能疏解局部郁结之气,气道得通,其痹自除。《标幽赋》云:“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矣。”四关穴为调节原气升降平衡的特效穴,加以导气同精针法,可叠加导气、调气之效。如项痹,主穴取风池、天柱、颈百劳、颈根、肩井和阿是,配合合谷及后溪。分别于合谷、阿是穴行导气同精针法。

  2. 五官类疾病,导气以启窍

  五官类疾病涉及目、耳、鼻、口、舌、齿及咽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第四》道:“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其精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五官属清窍,以通为用,只有经络畅通,方能上输五脏之精,濡养五官清窍。窍闭,其标在上,其本在经络、脏腑,多因正虚邪入,风、火、痰及湿等邪搏结壅滞于经络而起病。故可取“上病下取”之意,通导下部手足脏腑经穴之气,疏通经络之滞,使上下相通,治疗上部五官疾病。

  选穴与应用:五官类疾病,病灶局部取穴宜精,手法宜轻,静以留针,畅通气道以候气。配合特效穴、五腧穴和八脉交会穴等远端穴位,行导气同精针法,使针感循经远达至病所。耳聋耳鸣,主穴选晕听区、听会、翳风及风池,配以外关、中渚及太冲。其中以深刺听会为要,并于外关、中渚行导气同精针法;喉喑,主穴取舌下三针、风池与翳风,配以病灶同侧通里、太溪。其中通里、太溪行导气同精针法;面瘫,主穴取阳白透鱼腰、太阳、迎香、颧髎、地仓透颊车及夹承浆,配以病灶对侧合谷与同侧中渚。其中合谷与中渚行导气同精针法。

  3.神志类疾病,调气以调神

  神志类疾病包含两类,一为神志病,表现为“神、魂、魄、意、志”五脏神乱;二为情志病,表现为“喜、怒、悲、忧、恐”情绪失调。神志病治之本在其脏,而情志病则重在治其气,二者亦可相互转化,神乱致气乱,气乱致神乱。庄礼兴教授认为论治神志类疾病,注重神气通调,调气以调神,可运用导气同精针法。

  选穴与应用:《素问集注·脉要精微论》云:“诸阳之神气,上会于头,诸髓之精,上聚于脑”,头为精髓神明之府。庄教授注重通督调神并合手法调气,主穴选取四神针、神庭、印堂、神门及三阴交,配以四关、风池及内关等。其中于印堂穴、三阴交穴行导气同精针法,但此二穴行针手法略有不同。印堂穴,为头面部穴位,在皮肤薄弱处,平刺进针后,不施行“徐入徐出”手法,而以“推弩”方式,直接“定针导气”,使针刺局部产生酸胀感。三阴交穴,贴胫骨内侧直刺进针,此种进针方式易直接得气,若此时针下已有沉紧感,则可直接将针“放倒”,伏如横弩,针尖朝向病所,“定针导气”。若此时针下空虚,则需通过“徐入徐出”,先聚其气,至针下有沉紧感后,再“定针导气”。四神针、神庭穴行小幅度和高频率捻转手法,通督以调五脏原气,以针调神,使神气相随。

  4.中风类疾病,调气以生机

  中风类疾病,多由风、火、痰、气、瘀及虚而起,因机体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致脑脉闭阻或血溢脑脉之外而发病。病之标在患侧肢体,病之本在脑,脑髓损伤、神机失用是关键,治应以导气调和阴阳,焕发生机。

  选穴与应用:主穴选取百会、脑三针、智三针与颞三针,配合患侧肢体的肩三针及手、足三针。其中于手、足三针处行导气同精针法,促进肢体局部经气畅通,百会、智三针可直接定针导气、疏通督脉,使经气聚于脑络,促进脑髓的修复。此外,诸阳功能复常,阳气升发散及周身,筋肉骨节得养,躯体运动功能得复。

  5.颤证类疾病,导气以止颤

 《证治准绳·杂病》曰:“颤,摇也;振,动也。筋脉约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风之象。”颤证类病属风系疾病,与肝之条达、疏泄功能密切相关。《素问·脉要精微论》篇云:“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又与骨生髓入脑,司肢体运动相关。故颤证病机在于“脑神失养,气机逆乱,动静失调”,脑神不足,调控失司,神不导气,震颤不得自控。治当以调神导气,使“木得其平,则风自止”。

  选穴与应用:主穴选取四神针、神庭、印堂、舞蹈震颤控制区、风池,配以四关。于四关、印堂和风池行导气同精针法。合谷升阳,太冲降浊,一左一右,一升一降,顺接阴阳,使动静相协,风池导气调气平息其风,印堂荣脑安神,共奏止颤之效。

更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