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刺法灸法 > 注意事项

穴位注射法禁忌

更新:2022/10/30 19:37:09      点击:
  • 品牌:   
  • 地址:   
  • 在线订购
服务介绍

穴位注射法,包括水针和气针,是将小剂量药液或消毒空气注入穴位,通过机械刺激与药物的化学作用的综合效应以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穴位刺激法。本法最早开展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当时系将无药理作用的某些液体注射于穴位,并收到预期的效果,以后又将注射物扩展到生理盐水和小剂量药物以及经过消毒的气体等,注射部位亦从穴位扩大到周围神经部位和体表病理部位,疗效均较满意。近二十年来,在对穴位注射的适应症有较大的开拓的同时,对其副作用也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为了避免意外的发生,临床上要重视以下注意事项。

(一)、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因注入的药物和剂量的不同,注射后局部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酸胀感,4~8h内患部有轻度不适,有时不适感持续时间较长,但一般不超过一天。如因消毒不严而引起局部有红肿、发热等应及时处理。

(二)、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最好每注射一个穴位换一个针头。使用前应注意药物的有效期,不要使用过期药物。并注意检查药液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如已变质即应停止使用。特别是不能用过期药物作为穴位注射。如有用过期限的卡介苗作穴位注射,结果发生三例寒性脓肿,5年后随访,其中一例留有左下肢肌肉萎缩,左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左跟腱反射减弱等后遗症,致患者在劳动时感左下肢疼痛,并出现间歇性跛行。对肢端坏死患者进行了10年后随访,留有左小腿及左脚发育不良,左下肢较右下肢短缩1cm,左足背动脉搏动消失等后遗症,致患者出现轻度跛行及轻度间歇性跛行。

(三)、注意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剂量、配伍禁忌、副作用和过敏反应,按操作规程谨慎使用。凡能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如青霉素、硫酸链霉素、盐酸普鲁卡因等,必须先做皮试,皮试阳性者不可应用。副作用较严重的药物如氯丙嗪等,使用应谨慎。某些中草药制剂如柴胡注射液、复方当归注射液等,有时也可能过敏或其它反应,注射时应注意。值得一提的是,对小儿患者和成年人的某些穴位如合谷等,要慎用或避免使用以下药物:安乃近、复方奎宁、醋酸可的松、维生素B1、安替比林、吗啡、度冷丁、异丙嗪等。特别是前二者。主要与这些药物刺激性较大有关。即如必须应用,可用小剂量或稀释后再用。但是,不可用于小儿的合谷等穴应用,临床已发现,往往仅穴位注射0.1~0.2ml,就可造成手部肌肉损伤。

(四)、熟悉穴位的解剖位置。要避开大动、静脉和神经干选穴。对躯干部,特别是颈项胸背部穴位,刺入不宜过深,防止损伤。药液注入脊髓腔和血管内,有可能产生严重不良后果,穴位注射时应尽量避免。在主要神经干通过的部位作穴位注射时,应注意避开神经干,以不达到神经干所在的深度为宜。如针尖触到神经干,患者有触电感,要稍退针,然后再注入药物,以免损伤神经。

(五)、按穴位注射要求正规操作。不少因穴位注射引起的意外损伤,除用药不当外,尚与操作时针头不恰当的反复捻转、盲目提插造成肌肉、血管或神经的损伤有关。

(六)、一般药液及空气均不宜注入关节腔。这些药液误入关节腔,可引起关节红肿、发热、疼痛等反应。如一例 58岁男性患者,因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8年之病史。1970年5月下旬,淋雨趟水受寒,膝踝关节红肿疼痛,行走困难。1970年6月26日,某卫生队用自制“草乌注射液”给患者行膝眼穴位注射,注射后,患者右膝关节红肿,剧烈疼痛,经某医院内服、外敷中草药及肌注青霉素后,体温渐至正常,右膝关节仍红肿疼痛,不能屈伸。后经多方治疗,患者膝关节红肿消退,疼痛减轻。但半年后随访,患者右膝关节变形,股四头肌、股内收肌、胫前肌、腓肠肌明显萎缩,右膝关节内屈达70°,伸直约130°,仅能扶杖跛行。

(七)、在选穴时,应避免选用肌肉菲薄、针感特别强烈的腧穴,如十宣、人中等;对比较容易引起针刺后遗感的穴位如翳风内关等穴,要尽量少用。

(八)、年老体弱者,注射部位不宜过多,用药量可酌情减少,以免晕针;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穴及合谷、阴交等穴,一般不宜作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产。

(九)、气针法时,空气必须过滤消毒。更须注意不可将空气注入血管,以免引起气栓等严重后果。

(十)、 临床穴位注射操作时,还应因人制宜选择适宜针头,进皮后进针要慢,最好不要直刺,针与皮肤呈45°~75°为宜(按经络循行方向取“迎”、“随”)。力求穴位准确,但不要过分强求针感。如患者有触电感或针感太重时,应即退针少许,针感减弱后,再缓慢注入药液,出针亦宜缓不宜疾。

更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