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首页 > 刺法灸法 > 注意事项

穴位埋植法禁忌

更新:2022/10/30 19:34:35      点击:
  • 品牌:   
  • 地址:   
  • 在线订购
服务介绍

穴位埋植法,亦称埋藏法或埋线疗法,它是通过将肠线(少数用丝线、不锈钢制品或药物等)埋植于穴位,以延长对穴位的作用时间,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穴位刺激法。本法兴起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通过大量临床观察,证实对某些慢性顽固性病症确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在应用本法时要重视以下注意事项。

(一)、穴位埋植后,机体可出现某些反应,应注意鉴别正常反应和异常反应。

1、正常反应

局部反应:由于刺激损伤及羊肠线(异性蛋白)刺激,在1~5天内,局部可出现红、肿、痛、热等无菌性炎症反应。部分病例反应较重,切口处羊肠线刺激脂肪引起液化,有少量乳白色渗液,均属正常现象,一般不需处理。若渗液较多凸出于皮肤表面时,可将乳白色的液体挤出,用75%酒精棉球擦去,覆盖消毒纱布。施术后患肢局部体温也会升高,可持续3~7天,一般有上述反应者疗效较佳,反之则差。

全身反应:少数病人在治疗后的4~24h内出现体温上升,一般约38℃左右(个别病人也可上升达39~40℃),持续2~4天,逐渐自行恢复正常。治疗后,一般均有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不同程度的增高现象。属于正常反应,一般情况下不必作特殊处理,但要严密观察,以防有变。


2、异常反应

所谓异常反应,应属意外事故。穴位于结扎,如操作不当,常易引发下列意外事故,应引起警惕并及时进行处理。

1)、疼痛:治疗后如伤口剧烈疼痛或肢体麻痛,多为肠线结扎过紧所致,需将羊肠线剪断,使结扎松解。

2)、感染:少数病人因治疗中无菌操作不当或伤口保护不好,造成感染。一般在治疗后3~4天内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加剧,并可伴有发烧。如不及时处理,可导致全身症状。故应予以局部热敷及抗感染处理。作者曾遇到一例小儿麻痹后遗症患儿,在穴位结扎治疗后,由于伤口保护不好,严重感染并导致败血症。

3)、出血:多因刺激过重或缝针刺破血管所致。一般加压包扎即可止血,若加压仍不能止血者,在出血处用丝线结扎血管并将羊肠线抽掉。

4)、过敏:个别病人对麻醉药或羊肠线产生过敏。治疗后出现局部瘙痒、红肿或全身发热等反应。个别切口处有脂肪液化,继而肠线溢出。对这些病人可给予抗过敏治疗,过敏严重者则须改用其它方法治疗。

5)、神经损伤:如感觉神经损伤,会出现神经分布区皮肤感觉障碍;运动神经损伤,会出现所支配的肌肉群瘫痪,原因是由于操作不当,刺激过重,或扎住神经血管所致,必须引起注意。

(二)、要严格注意无菌操作,对有严重心脏病、糖尿病、高热的患者以及妇女在妊娠期,不宜使用本疗法。月经期亦应谨慎使用。

(三)、本法在同一个穴位上作多次治疗时,应稍偏离前次治疗的部位。结扎时应避开血管和神经。

(四)、脊柱旁、腰骶部(次*1穴处)和肌肉萎缩的肢体均宜用穿线或埋线法。

(五)、在肌腹和肌腱处施术,一般须先进行穴位按摩,然后埋线或结扎。肌肉松弛者宜用结扎法,结扎的松紧程度视肌肉松弛的情况而定,肌肉痉挛者须先按摩,次数可多些,一般只用埋线,不作结扎。

(六)、羊肠线用后可浸泡在75%酒精中。或用新洁而灭处理,临床使用时应用生理盐水浸泡,以免在组织内液化。

更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