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上善
暂无图片。
杨上善是隋唐时期医学家。撰有《黄帝内经太素》、《黄帝内经明堂类成》。详细地注释《黄帝内经》、注解《明堂》。他首次将人体所有经六按十四经的循行顺序排列,第一个将《黄帝明堂经》中的349个腧穴的穴名意义作全面的解释,还对负疗学的理论与应用做了深入的阐述。
(一)灸、针、药并重
对灸、针、药物的临床应用,历代医家各有偏重。杨上善认为针、灸、药各有所长,在临床治疗上应该相互兼顾。药物的治疗也可以配合灸刺,施治的方法不一定要局限在某种单一的方法上。
(二)视火针为灸法之列
最早的灸法是用火直接烧灼穴位肌肤以治疗疾病,后来演变为以艾条为主,其他以烧灼、温熨、药物刺激于穴位肌肤的方法也被视为灸法之列。火针具针刺、烧灼的双重性,刺入穴下肌层,能产生针感,属于针法,可是穴位皮肤被烧通后,针孔处留下烧的痕迹,产生小水泡,类似灸疮,因此视火针也为灸法。
(三)警惕灸量多寡之弊
“灸法亦领量人少长大小肥瘦,气之盛衰,穴之分寸,四时寒温,壮数多少,不可卒中失于常理,故壮数不足,厥疾不廖,若过其限,火毒入身,诸骨枯槁,经脉溃脓,名为恶火之病,火之善惩火壮伤多,故名恶火也。”进步发挥了《内经》关于灸量的论述。